|

为你的美好生活服务

姑苏雅集:苏州,弹弹唱唱的风雅人家
2021-04-26
来源:      浏览次数:88588     

src=http___img.pconline.com.cn_images_upload_upc_tx_photoblog_1411_26_c6_41348808_1417012753722_mthumb.jpg&refer=http___img.pconline.com.jpg


苏州,弹弹唱唱的风雅人家

 

文/薛亦然、刘月

 

刘:薛老师,您喜欢苏州评弹吗?

薛:挺喜欢的,几乎每天都听,因为家里有人每天都听,特别喜欢朱慧珍,她的开篇《宫怨》《思凡》和《玉蜻蜓》里的《庵堂认母》等等,都是我百听不厌的。蒋月泉、江文兰、张鉴庭、张鉴国、杨振言、杨振雄等等,我也很喜欢。你呢?

 

刘:我也喜欢上评弹了。前些时候我听了苏州民族管弦乐园的评弹专场,评弹演员有乐队托着,觉得另有一种味道,蛮欣赏的。看到一些大型电视晚会上有苏州评弹上场,盛小云啊,张建珍啊,唱得典雅而大气,场面也很华丽,特别来劲。

薛:这就是两代人不同的欣赏习惯了,也说明了苏州评弹跟随时代一起前进的强大生命力。

 

刘:是啊,我想,只要是生活在苏州,或早或迟,总是会喜欢上苏州的,就像苏州园林,你怎么能不喜欢呢?园林与评弹,这两样东西都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薛:嗯,你说得很好,园林与评弹,是苏州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大典型代表,一个物质文明,一个是精神文明,不了解她们,就不能真正理解苏州、理解江南。在我看来,你走在苏州小巷里,如果没有苏州评弹在那粉墙黛瓦之间若隐若现地缭绕着,那就不是最地道的苏州小巷。

 

刘:所以陆文夫说:我也曾到过许多地方,可是梦中的天地却往往是苏州的小巷。茶馆店夜间成了书场,琵琶叮咚,吴语软侬,苏州评弹尖脆悠扬,卖茶叶蛋的叫喊怆然悲凉。我没有想到,一条曲折的小巷竟然变化无穷……”陆文夫眼里的苏州,是以苏州评弹作为开场音乐的。

薛:评弹,是苏州人开门第八件事。对于老苏州来说,可以十天半个月不去园林喝茶,但是不可以有一天不听评弹。所以苏州的大街小巷中有那么多风格不一形式多样的书场。

 

刘:最有名的要数中张家巷的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这座原为清末民初的沈宅,建成为一个融保护、收藏、展现、传承、研究、发展于一体的专业化的艺术专题博物馆。另外光是我能一下子想起来的,就有光裕书厅,平江路洪登记,品味山塘书苑,网师园夜花园集虚斋,枫桥书场,斜塘老街施斌茶馆,大树巷底翰尔园。还有政府投资的一百多家社区公益书场,苏州人真是好福气,听书场所如此众多,如此贴心。

薛:不仅苏州人高兴,外地游客也开心的。来苏州玩不听一听苏州评弹就是白来苏州了。我听在山塘街上开书场的马志伟告诉我,去年电视剧《都挺好》走红大江南北的时候,苏州城里城外的十多家书场都火了一把,有一家书场平时营业额每月只有五六万,播放《都挺好》期间高达30多万。

 

刘:是的,那部剧我也是一集不拉。剧中唱的那段许仙与白娘子的对唱《赏中秋》我也会唱了,“七里山塘景物新,秋高气爽尽无尘……”听说就是请马志伟和张建珍夫妇唱的?

薛:是他俩唱的,一共唱了五六段呢,剧中心旌荡漾的苏大强和心怀鬼胎的保姆小蔡一起看电视,电视里就是他俩唱的《赏中秋》,还有一段剧中人斗嘴,配的音乐是评弹《战长沙》,唱段里关云长和老黄忠刀来刀往,剧中人唇枪舌剑,让人会心一笑。包括片头音乐都是马志伟和张建珍唱的。

 

刘:张建珍也是我喜欢的一位评弹艺术家,前些时候她荣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真为她高兴!

薛:苏州评弹老树发新枝,拿牡丹奖的真不少。仅去年的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比,苏州就有邢晏春获终身成就奖,张建珍获表演奖,苏州评弹团的中篇《军嫂》获文学奖。我想起老一辈艺术家尊敬的“老首长”所说的那句有名的话:出人出书走正路。苏州评弹一直走在正路上。

 

刘:您说的这位“老首长”是谁?

薛:陈云啊,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苏州评弹能发展到今天的局面,与陈云的关心支持是分不开的,所以,老一辈的评弹艺术家都尊称陈云为“老首长”。

 

刘:嗯,我曾经在好几位老艺术家的回忆文章里都提到陈云。特别是周良的回忆文章我印象深刻。

薛:周良是苏州评弹的老领导了,最早的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苏州评弹界有三位领导贡献突出,一位就是周良,苏州市文联的老主席,另外两位是曾经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的吴宗锡和浙江省文化厅厅长的施振楣,这三位领导分别掌管江、浙、沪的苏州评弹,让这朵江南的曲艺之花开放得更加艳丽好看。

 

刘:薛老师对苏州评弹的发展挺熟悉啊,您是什么时候接触到苏州评弹的?

薛:有三十多年了吧。1985年我到文联,就看到对门办公室里的周良总是在摘卡片,为他的评弹研究做功课。那时文联里还挂着一块评弹研究室的牌子,研究室有个和我差不多年纪的年轻人小孙,经常一起在文联里的桂花厅打乒乓,后来小孙成了苏州评弹团团长、苏州评弹学校校长孙惕,再后来他的女儿伊婷读硕到文联实习,访问了好多评弹名家,写了不少文章。仔细想来,还挺有意思。

 

刘:这也是一段有趣的历史啊。

薛:我还记得当年收到老首长给两位评弹演员写的条幅,是写给魏含玉和侯小莉双档的,其中一幅写的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那天文联里欢天喜地,赶忙拍了照片刊发在《苏州文艺报》上,当时我在编这份报纸。我还为报纸采写过邢晏芝,她刚从常州调回苏州。现在她们兄妹也退休了。

 

刘:现在是盛小云、张建珍这一辈为苏州评弹增光添彩的时代了,老话说得好,江山代有才人出。

薛:其实苏州评弹的繁荣兴旺久盛不衰除了好演员和好作品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好听众。有一位老书谜说得好:谁说评弹听不懂,只恨评弹接触晚;谁说评弹不精彩,我说评弹很有味;谁说评弹专属白头翁,我说评弹迷你伴终身。

 

刘:现在的文化消费形式丰富多样,但是我觉得,谁要是认真听过苏州评弹,真正喜欢苏州文化,那么,他就会与苏州评弹结缘,甚至终身不离不弃。

薛:对,这背后隐藏着一种人生理念的变化,我们现在经常提到“慢生活”,说葆有这种生活态度,才能真正品尝到人生的况味,苏州评弹正是为这种“慢生活”提供了最合适的背景音乐。

 

刘:我甚至觉得苏州评弹就是苏州人生活的艺术象征,细腻,雅致,在千回百转品味人生,于是他们的生活才总是那么有情有趣。

薛:是啊,一位苏州诗人写得非常贴切:苏州,弹弹唱唱的风雅人家。

 

刘:薛老师,您喜欢苏州评弹吗?

薛:挺喜欢的,几乎每天都听,因为家里有人每天都听,特别喜欢朱慧珍,她的开篇《宫怨》《思凡》和《玉蜻蜓》里的《庵堂认母》等等,都是我百听不厌的。蒋月泉、江文兰、张鉴庭、张鉴国、杨振言、杨振雄等等,我也很喜欢。你呢?

 

刘:我也喜欢上评弹了。前些时候我听了苏州民族管弦乐园的评弹专场,评弹演员有乐队托着,觉得另有一种味道,蛮欣赏的。看到一些大型电视晚会上有苏州评弹上场,盛小云啊,张建珍啊,唱得典雅而大气,场面也很华丽,特别来劲。

薛:这就是两代人不同的欣赏习惯了,也说明了苏州评弹跟随时代一起前进的强大生命力。

 

刘:是啊,我想,只要是生活在苏州,或早或迟,总是会喜欢上苏州的,就像苏州园林,你怎么能不喜欢呢?园林与评弹,这两样东西都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薛:嗯,你说得很好,园林与评弹,是苏州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大典型代表,一个物质文明,一个是精神文明,不了解她们,就不能真正理解苏州、理解江南。在我看来,你走在苏州小巷里,如果没有苏州评弹在那粉墙黛瓦之间若隐若现地缭绕着,那就不是最地道的苏州小巷。

 

刘:所以陆文夫说:我也曾到过许多地方,可是梦中的天地却往往是苏州的小巷。茶馆店夜间成了书场,琵琶叮咚,吴语软侬,苏州评弹尖脆悠扬,卖茶叶蛋的叫喊怆然悲凉。我没有想到,一条曲折的小巷竟然变化无穷……”陆文夫眼里的苏州,是以苏州评弹作为开场音乐的。

薛:评弹,是苏州人开门第八件事。对于老苏州来说,可以十天半个月不去园林喝茶,但是不可以有一天不听评弹。所以苏州的大街小巷中有那么多风格不一形式多样的书场。

 

刘:最有名的要数中张家巷的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这座原为清末民初的沈宅,建成为一个融保护、收藏、展现、传承、研究、发展于一体的专业化的艺术专题博物馆。另外光是我能一下子想起来的,就有光裕书厅,平江路洪登记,品味山塘书苑,网师园夜花园集虚斋,枫桥书场,斜塘老街施斌茶馆,大树巷底翰尔园。还有政府投资的一百多家社区公益书场,苏州人真是好福气,听书场所如此众多,如此贴心。

薛:不仅苏州人高兴,外地游客也开心的。来苏州玩不听一听苏州评弹就是白来苏州了。我听在山塘街上开书场的马志伟告诉我,去年电视剧《都挺好》走红大江南北的时候,苏州城里城外的十多家书场都火了一把,有一家书场平时营业额每月只有五六万,播放《都挺好》期间高达30多万。

 

刘:是的,那部剧我也是一集不拉。剧中唱的那段许仙与白娘子的对唱《赏中秋》我也会唱了,“七里山塘景物新,秋高气爽尽无尘……”听说就是请马志伟和张建珍夫妇唱的?

薛:是他俩唱的,一共唱了五六段呢,剧中心旌荡漾的苏大强和心怀鬼胎的保姆小蔡一起看电视,电视里就是他俩唱的《赏中秋》,还有一段剧中人斗嘴,配的音乐是评弹《战长沙》,唱段里关云长和老黄忠刀来刀往,剧中人唇枪舌剑,让人会心一笑。包括片头音乐都是马志伟和张建珍唱的。

 

刘:张建珍也是我喜欢的一位评弹艺术家,前些时候她荣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真为她高兴!

薛:苏州评弹老树发新枝,拿牡丹奖的真不少。仅去年的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比,苏州就有邢晏春获终身成就奖,张建珍获表演奖,苏州评弹团的中篇《军嫂》获文学奖。我想起老一辈艺术家尊敬的“老首长”所说的那句有名的话:出人出书走正路。苏州评弹一直走在正路上。

 

刘:您说的这位“老首长”是谁?

薛:陈云啊,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苏州评弹能发展到今天的局面,与陈云的关心支持是分不开的,所以,老一辈的评弹艺术家都尊称陈云为“老首长”。

 

刘:嗯,我曾经在好几位老艺术家的回忆文章里都提到陈云。特别是周良的回忆文章我印象深刻。

薛:周良是苏州评弹的老领导了,最早的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苏州评弹界有三位领导贡献突出,一位就是周良,苏州市文联的老主席,另外两位是曾经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的吴宗锡和浙江省文化厅厅长的施振楣,这三位领导分别掌管江、浙、沪的苏州评弹,让这朵江南的曲艺之花开放得更加艳丽好看。

 

刘:薛老师对苏州评弹的发展挺熟悉啊,您是什么时候接触到苏州评弹的?

薛:有三十多年了吧。1985年我到文联,就看到对门办公室里的周良总是在摘卡片,为他的评弹研究做功课。那时文联里还挂着一块评弹研究室的牌子,研究室有个和我差不多年纪的年轻人小孙,经常一起在文联里的桂花厅打乒乓,后来小孙成了苏州评弹团团长、苏州评弹学校校长孙惕,再后来他的女儿伊婷读硕到文联实习,访问了好多评弹名家,写了不少文章。仔细想来,还挺有意思。

 

刘:这也是一段有趣的历史啊。

薛:我还记得当年收到老首长给两位评弹演员写的条幅,是写给魏含玉和侯小莉双档的,其中一幅写的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那天文联里欢天喜地,赶忙拍了照片刊发在《苏州文艺报》上,当时我在编这份报纸。我还为报纸采写过邢晏芝,她刚从常州调回苏州。现在她们兄妹也退休了。

 

刘:现在是盛小云、张建珍这一辈为苏州评弹增光添彩的时代了,老话说得好,江山代有才人出。

薛:其实苏州评弹的繁荣兴旺久盛不衰除了好演员和好作品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好听众。有一位老书谜说得好:谁说评弹听不懂,只恨评弹接触晚;谁说评弹不精彩,我说评弹很有味;谁说评弹专属白头翁,我说评弹迷你伴终身。

 

刘:现在的文化消费形式丰富多样,但是我觉得,谁要是认真听过苏州评弹,真正喜欢苏州文化,那么,他就会与苏州评弹结缘,甚至终身不离不弃。

薛:对,这背后隐藏着一种人生理念的变化,我们现在经常提到“慢生活”,说葆有这种生活态度,才能真正品尝到人生的况味,苏州评弹正是为这种“慢生活”提供了最合适的背景音乐。

 

刘:我甚至觉得苏州评弹就是苏州人生活的艺术象征,细腻,雅致,在千回百转品味人生,于是他们的生活才总是那么有情有趣。

薛:是啊,一位苏州诗人写得非常贴切:苏州,弹弹唱唱的风雅人家。

 Copyright@ 2021- 2026 江苏吴中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 ICP备11028266号